从整体看2010年北京高考文科综合的政治试题,题型朴实,设问明确,没有偏题怪题,情景新颖,背景材料大都是的生活实例、科技新知或国际热点,较灵活地考察了文科考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比较好地体现了高中政治课特有的教育功能,反映了课改精神,有助于引导青年学子关注民生、关注民族精神,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觉悟的目的。细细研究2010年文综的北京政治试题,发现试题具有鲜明的“虚与实”相得益彰的特点。
第一个“实”,试题稳定性和连续性比较明显。
政治试题注重回归课本,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试,考察指向务实。试卷强化了基础,突出了主干知识,注重了能力素养的考查,试题难度适中,与2009年试题相比,新课程高考的题型没有根本变化,题量没有增加。
政治学科的选择题主要测试了考生平常复习中的基本问题,如《政治生活》的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表现、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的关系、国际组织的分类;《经济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汇率、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生活与哲学》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人生价值等。《文化生活》中的文化的作用与文化产业等。主观题涉及了联系发展的观点、政府职能、民族精神、市场调节、宏观调控等主干知识。
选择题题干的文字量不大,大部分30至40字,没有过长的材料,问题设置比较平实,如第32题,考察国际组织的分类,考生只要明白“国际奥委会”与“国际红十字会”都是非政府组织,就做出正确的选择。主观题也没有出现大篇幅的材料,如考察“政府的职能”,设问是“运用政府职能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应该如何作为?”问题指向很明确,考生只要结合材料,回答经济职能、文化职能、政治职能等等就符合了答案,这也是学生平时复习和训练的重点知识。
第二个“实”:试题材料没有偏离中学生关注的问题。
政治试题的时政内容和学科精神都渗透于四个模块的试题之中,并以试题的情景或背景材料方式来呈现。试卷涉及的热点有:物联网、低碳经济、玉树地震、人民币汇率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关心和了解的,有些题目还以学生热衷谈论的网络、数字技术、《阿凡达》、志愿者等为材料,从不同方面考察基础知识,这些题目给人一种新鲜和生动活泼的感觉。
选择题第25题,通过电影《阿凡达》中的3D技术带来可观的全球票房收入,选项主要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学生只要清楚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选对不难。
主观题还提到“低碳经济”,设问方向是市场调节和政府征收碳税的经济原理,这是学生复习备考的热点问题,文科考生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有较多听闻。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踏实,大部分考生认为,教师的复习和备考没有出现太大偏差。
今年北京政治试题不仅“脚踏实地”,还有很多地方也在“仰望星空”,做到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第一个“虚”: 物联网、碳税等前卫的名词在试卷中涉及分数较高。
“物联网”、“碳税”等话题作为主观题的热点背景,涉及分数高达到44分。
关于“碳税”的第39题材料表明:有学者认为征收碳税能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有所下降,要求考生分析它的经济学相关原理。碳税问题在中国还只是一个课题,使中国经济状况发生什么变化,征收碳税有什么影响还没有定论,碳税制度可能在未来几年才能实施,而今年北京高考以碳税作为材料命题,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关于“物联网”的第38题的背景也比较新奇,题目表述道:你熟悉互联网,但你了解物联网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和感受奇妙的物联网世界吧。一张漫画反映出物联网世界的神奇:漫画中间是一台笔记本电脑,联络到个人生活方方面面,在物联网条件下,如病人可以通过物联网联络到医生看病、洗衣服可以智能调节、如果酒后驾车会被自动提醒等等,漫画中的羊绒衫说:“我是羊绒衫,我很娇气,你可要轻揉啊。洗衣机回答说:“放心吧,我知道你的质地和清洗要求”。给人展现了科技带来的未来美好生活的场景。
文科综合的第38题一如惯例是政治学科一道大题,过去往往是考察一个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如2008年北京文综的38题背景是改革开放30年,2009年材料的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关系。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事物,对于许多文科考生可能陌生,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
不过,该题目中的材料明晰,漫画形象简明,问题设置明确,不会因为考生对物联网不熟悉而影响答题。如第一问:物联网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同,物联网是一种什么联系?这种联系是如何建立的?题目提醒得清楚,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要做好这道题,考生在哲学的复习中,应该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大部分考生是相当容易的。
第二个“虚”: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引领在试题中彰显。
以“孝”为材料命题,第27题的题干是:孔子对不同的问“孝”的人不同的回答。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这是一道很有意思的题目,题中的“无违”应是不违背礼,孔子说,现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色难”可以指晚辈的神色或长辈之神色,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孝”解释传递给考生这样的教育: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必须时常缅怀他们。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古人强调“孝悌”,尤其在“孝”字,认为“孝悌为仁之本”。这道题很好地表现了孝的不同情形,突出了孝的内涵,弘扬了传统民族精神。
最后一题考察了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灾难中的作用。题目谈到“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作为补偿”。中华民族屡遭劫难,受尽凌辱,而不自暴自弃,经过百年抗争,重获新生,扬眉吐气。每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人们总是能够捐弃前嫌,空前团结,同仇敌忾。中华民族精神除了爱国主义外,还表现在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方面。
北京试题弘扬了优秀的民族精神,让考生感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使伟大的民族精神深深地植根于青年人心中。
总之,试题务实而前瞻,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的方向,学科精神浓厚,给人有一种流畅大气之感。